5 大产业迎 10 万亿机会,新能源经济规模达 100 万亿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39    点击次数:82

在全球经济寻求新增长点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当下,新能源产业正以迅猛之势崛起,成为推动经济变革的关键力量。3 月 29 日,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2025 上,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带来了令人振奋的观点:伴随新能源技术革命,未来 10-30 年将形成五个 10 万亿级大产业,而新能源相关经济规模将达到 100 万亿以上。这一论断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激起千层浪,引发了各界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的无限遐想。

新能源基础产业:当下基石与未来潜力

新能源基础产业作为整个新能源体系的根基,涵盖了光伏、风电、电池等核心领域。目前,该产业规模约为 3.5 万亿,看似已然庞大,但在未来 10 年,其增长空间不可小觑,预计将有 3 倍左右的提升。以光伏产业为例,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革新,光伏发电的成本持续下降,转化效率逐步提高,这使得光伏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增强。在我国,光伏电站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,从西部广袤的沙漠到东部沿海的滩涂,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,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。风电产业同样发展迅猛,陆上风电技术愈发成熟,海上风电更是成为新的发展热点。我国海岸线漫长,海上风能资源丰富,众多海上风电场的建设,不仅为沿海地区提供了清洁电能,还带动了相关装备制造、安装维护等产业的发展。而电池产业作为储能的关键环节,无论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,还是用于电网储能的大型电池系统,都在不断创新发展,从传统的铅酸电池到如今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,再到未来有望实现突破的固态电池,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推动着新能源基础产业向前迈进一大步。

新能源汽车产业:驶向未来的高速列车

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可谓风头无两,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。欧阳明高预测,到 2035 年,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总年销量有望接近 3000 万辆,保有量预计在 2-3 亿辆之间。这一数据背后,是全球对节能减排、绿色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。在国内,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。政策的大力扶持,如购车补贴、免征购置税、不限行等措施,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,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车型,从家用轿车到 SUV,从纯电动汽车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,产品种类日益丰富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,在提高电池安全性的同时,提升了能量密度,使得车辆续航里程大幅增加。而特斯拉等国际品牌的进入,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,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创新发展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,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,从上游的锂、钴等矿产资源开采,到中游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制造,再到下游整车生产、销售及售后服务,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。

交通全面电动化:构建绿色交通新生态

交通全面电动化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延伸,涵盖了电动火车、电动船舶、电动飞机、电动农机、电动载运装备与移动机器人、电气化公路等多个领域。电动火车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,高铁的电气化率不断提高,不仅速度快、效率高,而且相比传统燃油火车,大大减少了碳排放。电动船舶也在逐步发展,一些内河航运和短途海运开始尝试使用电动船舶,降低了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,减少了船舶尾气对水域环境的污染。电动飞机虽然目前仍处于技术研发和试点阶段,但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,未来有望在短途客运、物流运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电动农机的推广,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,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。而电气化公路的建设,则为电动汽车的长途行驶提供了便利,通过在道路上铺设充电设施,实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无线充电,解决了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焦虑的问题。交通全面电动化的实现,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交通模式,构建一个更加绿色、高效的交通新生态。

智慧与零碳能源产业:能源革命的新引擎

智慧与零碳能源产业是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,包括交通车 - 能 - 路・云、电力源・网 - 荷・储、工业光・储・氢・热(包括零碳算力)等。在交通车 - 能 - 路・云体系中,车辆、能源、道路和云计算相互连接,实现了智能交通管理、车辆远程监控与调度、能源高效利用等功能。例如,通过车联网技术,车辆可以实时获取道路拥堵信息,智能规划行驶路线,同时与能源供应系统进行交互,实现最佳的充电或换电方案。电力源・网 - 荷・储系统则是通过对发电、输电、配电、用电以及储能环节的智能化管理,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在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的情况下,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,它可以在电力过剩时储存电能,在电力短缺时释放电能,平衡电力供需。工业光・储・氢・热领域,通过利用太阳能、储能技术、氢能和热能的综合利用,实现工业生产的零碳排放。特别是氢能,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,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,如氢燃料电池在化工、钢铁等行业的应用,有助于这些行业实现绿色转型。智慧与零碳能源产业的发展,将为能源革命注入新的活力,推动能源产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发展。

绿色氢能产业:未来能源的希望之星

绿色氢能产业被视为未来能源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。根据预测,到 2050-2060 年,我国绿氢年需求总量约为 1-1.7 亿吨,仅此一项产值约 2.5-5 万亿人民币。绿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得到的,其生产过程几乎不产生碳排放,具有清洁、高效、可持续等优点。在能源存储方面,氢气的能量密度高,便于长距离运输和大规模存储,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。在交通领域,氢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,排放物只有水,具有续航里程长、加氢时间短等优势,有望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。在工业领域,氢气可以作为化工原料,用于生产合成氨、甲醇等产品,同时也可以为钢铁、水泥等行业提供高温热源,实现这些行业的低碳转型。目前,我国在绿氢技术研发、生产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,一些地区已经建设了绿氢示范项目,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,绿色氢能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
这五个 10 万亿级大产业相互关联、相互促进,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新能源经济体系。它们的发展不仅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动力,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,还将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。在新能源技术革命的浪潮下,我国应抓住机遇,加大在新能源产业的研发投入,完善产业政策,加强国际合作,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,让新能源经济的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。